为什么中国企业家就必须把英语说标准,如果说不标准又丢了谁的脸呢?答案只是莫名其妙的英语崇拜而已。
雷军在印度发布小米和米环,讲了两分钟英语,受了不止两万个嘲笑。
我不知嘲笑的理由是什么,雷军英语没讲好,值得嘲笑么?雷军在印度发布会上没有被嘘,现场一片欢腾,或者有些笑声也是因英语不地道而产生的,但类似外国人在华说汉语不地道引起笑声一样,里面没有恶意。
有哪一个外国人来中国见人,你会嘲笑他中文烂成一坨屎?如果他能够说一句“你们好”,你也不会嫌他舌头大得没边,只会说他挺友好挺招人爱。他就是一句中文不会,得到的还是尊敬和仰视。雷军在印度没有受嘲笑,在国内受到嘲笑,或许相当于一个外国人在中国说汉语不地道没有被嘲笑,而在其本国受到了嘲笑一样吧,但我也不知道哪个外国人在其本国受到过这样的对待。
雷军的英语有湖北仙桃家乡味,这是引起嘲笑的原因。雷军的普通话其实也有湖北仙桃味,但没有嘲笑他这一点。一个人如果要说英语,那就务必标准,比说母语还要更加标准,否则就要被嘲笑。据说,刘强东的英语有江苏宿迁口音,傅盛的英语有江西口音,也都受到过注目和嘲笑,大概只是他们的名头还没有像雷军这样大,所以风波也就小得多。这就是说,一个人越是“高大上”,就越是要有标准的英语。
雷军的普通话有口音,不影响他演讲交流;雷军的英语有口音,不影响那几句话能被印度人听懂。就算印度人一下子听不明白,其实也不打紧,就像我们听外国人说中文,一下子不知道他说什么,突然又恍然大悟,仍可会心一笑。语言原本不过如此,用以交流,而非用以炫耀,或者用以标明纯正或“高大上”。
不过,在中国,确实有着一种对外语,尤其是英语的“标准崇拜”,皇室发音、伦敦腔或标准美语,才受尊崇。英语在中国本身就代表着“高素质”,标准的英语就尤其可以代表优雅、高尚和风度。你可以不会说,那还只是素质差,但你尤其不可以说得不标准,那就不只是素质差,而且是“长得丑还出来吓人”,那是双倍的不该。
中国社会,英语的强势其实是超过了汉语,一个人写不好汉语无所谓,考不过英语则大学不能毕业、工作评不了职称,从而当不成“唯有读书高”的知识分子;一个人说汉语有口音不要紧,不当播音员就是了,但一个人说英语不标准,大家就都要来纠错。
当今世界,英语不标准的地方,所在多有,美国英语就跟英国英语不完全一样,印度英语被称为Indialish,新加坡英语被称为Singlish,跟中国英语被称为Chinglish相当,还有日本英语、欧盟英语等等。我不知印度人、新加坡人对自己的英语是否也痛心疾首,整天忙于纠错,致力于把自己的英语改造成“标准英语”。
今日中国人的“标准英语崇拜”,甚至超过了英国或美国人。有资料说,标准英语的使用者在英美两国只占总人口的3%至5%,大多来自皇室、教会、贵族、政府高层和社会精英,这些人使用英语的方式,成为校正其他人的标准。但英语仍然是开放的,例如中文的“关系”“户口”“功夫”“师傅”“苦力”“气功”等等,英文使用的就是拼音来表达。
而中国人自己更加习惯于把中文意译成英文,以便“靠”上英语词汇,好像这样才能让人理解。汉城奥运会的吉祥物虎娃,韩国人给的英译是Hodori,而不是Tiger Boy;蒙特利尔奥运会吉祥物海狸,英语用印第安词Amik,而不用Beaver;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,则译为Friendlies,而不是Fuwa。中国的龙在英语中不是Long,而是Dragon,由此,国内学者甚至提出不要把龙作为中国人的图腾或象征,以免让外国人误解了中国文化。
正是在这种奇怪的“标准英语崇拜”之下,雷军说英语的湖北仙桃口音才成为一个似乎必须要改正的错误。所谓的“国民老公”勃然大怒:“英语不好的企业家我真建议你们就干脆别出国丢这个脸了”,虽然随后也表示了道歉和理解,“毕竟上一代的企业家没有我们这代人的条件。雷总,Are you OK?下次需要翻译你私信我”,但导致其发怒的理由仍然没有放弃,即一个中国企业家说不好英语是丢脸的事情。
为什么中国企业家就必须把英语说标准,如果说不标准又丢了谁的脸呢?答案只在于莫名其妙的英语崇拜而已。多年前听过一个笑话,说有官员出国考察,问所见有所感想,答:国外的人素质都很高,小孩都能说英语;鸟儿倒跟我们这儿一样,吱吱喳喳的。
有些能说英语的所谓的“高素质人才”,无非是学会了些标准的吱吱喳喳罢了。
中国的英语教育,以苛刻的标准教出了许多哑巴英语,同时以教会人们“以英语文化的方式看待事物”为己任,使人们能够以英国人或美国人的方式看待各种事物,中国文化看待事物的方式是要摒弃的。
按照这种教学理想,英语学好了,文化立足点也得变,甚至变得比英语文化母体中的人还要英语本体化,就像二鬼子比鬼子更厉害一般。例如你真跟一个英美人说英语,他还偏重于交流而不太纠错,碰到中国学英语的千军万马,那就人人都在争当纯正英语的维护家了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对雷军在印度的演讲拍案而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