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0日,在中国翻译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,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李肇星为何兆武颁奖。 中国网 董宁 摄影
4月20日,94岁高龄的何兆武先生,终于获得了“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”。此前,季羡林先生获得此奖时,曾感言道:“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,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,翻译,始终都是不可或缺的先导力量。”何兆武先生,正是具有这样力量的人。
何兆武是中国最早系统引进国外史学理论的翻译家,他精通英、法、德、俄四种语言,能将艰深的学术著作翻译得明白晓畅。他翻译的作品横跨政治学、历史学、哲学、社会学,世所罕见。但是何先生从不以此为荣,仍旧居住在50平米的小屋里;清华大学为他祝寿,他却逃跑了,说自己没贡献,不够格。
作者:何兆武 分享人:沈海涛/霍小青
西南联大最后一个牛“老头儿”
清华园里最普通的一个午后,破落的老职工楼里,蹒跚着走下一位老者,眉发皆白,衣着朴素。手里的拐杖有些抖,脸上的笑容却依旧灿烂。这位94岁的老人,正是何兆武先生。
西南联大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一个辉煌的存在,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,一个大学能够云集那么多的大师、学者,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。
何兆武在《上学记》中说:“1939至1946年,我在西南联大度过了整整七年,读过四个系,现在回想起来,那是我人生中最惬意、最值得怀念的好时光。”
何兆武先生现年已经93岁,是少有的几位在世的西南联大人,还有一位著名的是“九叶诗人”之一的郑敏。郑敏长何兆武一岁,在西南联大哲学系读书四年,后来去美国留学了,曾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。
郑敏
西南联大一共存在了八年,何兆武有七年在那里学习。而且,何兆武兄弟姐妹一共四人,他的两个姐姐、一个妹妹,包括姐夫、妹夫、妻子都曾在西南联大上学,这足以说明何兆武与西南联大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。何兆武最喜欢他翻译的卢梭的《社会契约论》中的第一句话:“人是生而自由的,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”。何兆武从小就在自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,到西南联大时达到顶峰,而年轻时这种自由的教育使他受用了一生。
“自由散漫”的学习之路
何兆武出生于书香家庭。其祖父是个秀才,曾在家乡办过新式学堂,其父亲毕业于湖南高等实业学堂,这所学校是湖南大学的前身,之后赴南京临时政府供职。后来中华民国政府成立,其父亲也举家迁到了北京。何兆武就是在北京出生的。何兆武的父母都很开明,很少对他严加管教,这使他在儿时能自由发展,培养起读书的兴趣。
读中学时,何兆武就开始接触梁启超、顾颉刚、艾思奇等人的著作。他认为读书不要设定什么目的,读书本身就是目的,而享受读书的过程是最重要的,读书不能用功利的标准来衡量。这种读书观影响了他一生。而对学术书的偏爱,也为他种下了翻译学术经典著作的种子。
在西南联大,何兆武读过四个系,其中原因何兆武归结为学校环境的宽松自由。一开始,何兆武学的是土木工程,是因为中学时他看过丰子恺的一本《西洋建筑讲话》的书,这使他对建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但是专业学起来却很枯燥乏味,于是,他便从土木工程系转到了历史系,后又转到哲学系,读研究生时,又转到了外文系。在晚年时,何兆武总对西南联大这种可以自由转系的自由氛围津津乐道,觉得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。读研究生时,何兆武的导师是赫赫有名的吴宓,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之父,23岁赴美国留学,先在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,获文学学士学位。次年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,师从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领袖白璧德教授,研习比较文学、英国文学和哲学。与陈寅恪、汤用彤并称为“哈佛三杰”。吴宓主张外文系学生不应只满足于掌握西方语言文字,还应了解西洋文化的精神,熟悉西方思想的潮流,并且对中国文学也要有相当的修养和研究。何兆武后来致力于思想史的研究,与吴宓的影响有着一定关系。